返回 健康管理—两性健康—葳蕤366

新生儿黄疸高的原因

2025-05-09

新生儿黄疸高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像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以及胆道闭锁等,针对不同成因需采取相应治疗。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在新生儿中极为常见。一般在宝宝出生后的2 – 3天开始出现,4 – 5天时达到高峰,7 – 10天便会逐渐消退。这是因为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有限。通常情况下,无需进行特殊治疗,只需家长密切留意宝宝的情况,保证宝宝充足的喂养,这样能促进胆红素随粪便排出体外。

2.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常见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这或许和母乳中某些成分抑制了胆红素代谢有关。它通常在宝宝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不过黄疸程度一般较轻。此时,可尝试暂停母乳喂养2 – 3天,观察黄疸的变化。若黄疸有所减轻,那就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3.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大多由母婴血型不合引发,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较为常见。此时新生儿红细胞大量被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黄疸会迅速加重。需及时采取光疗或换血治疗,必要时使用免疫球蛋白来抑制溶血反应。

4.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新生儿感染导致的,像败血症、肺炎、尿路感染等都可能引发。感染会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肝功能受损,进而影响胆红素代谢。治疗时要积极控制感染,根据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同时进行光疗降低胆红素水平。

5.胆道闭锁

胆道闭锁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疾病,会使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在体内积聚。通常在宝宝出生后2 – 3周出现黄疸,且会逐渐加重,还会伴有白陶土样大便。需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如Kasai手术,必要时要进行肝移植。

在护理黄疸高的新生儿时,要保持室内光线充足,但避免强光直射宝宝眼睛。母乳喂养的妈妈饮食要清淡,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促进宝宝排便。还要定期监测黄疸指数,若黄疸持续加重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要保持宝宝皮肤清洁,留意其精神状态、食欲和大小便情况,有异常及时就诊。

最新文章

警惕!体检报告里的“无害”结果,或许正在摧毁你的肝脏

热点

 

阅读10372

30岁和45岁:人体衰老的两个关键转折点

热点

 

阅读16357

久站、久坐、跷二郎腿……这几个行为习惯正在毁掉你的腰

健康

 

阅读10476

夏天膝关节疼痛高发期!科学防治方法务必掌握!

热点

 

阅读15460

四缝穴这个人体手部“宝藏奇穴”,竟能消食导滞祛痰化积,守护全家健康

健康

 

阅读17649

冀ICP备20220190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