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令人垂涎的草莓季,街头巷尾的水果摊上,红彤彤的草莓散发着诱人的香甜气息,不少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品尝起这美味的时令佳果。然而,最近网络上却流传着一些令人担忧的说法,有网友称自己家人吃了草莓后“中招”了,上吐下泻还发烧,甚至将这种情况称为“草莓瘟”,还言之凿凿地说草莓带有诺如病毒。这一说法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恐慌,也让不少人对美味的草莓望而却步。那么,草莓真的携带诺如病毒吗?我们还能放心地享受草莓带来的甜蜜滋味吗?
草莓并非诺如病毒的“宿主”
诺如病毒,也叫“诺瓦克病毒”,是引发急性胃肠炎的常见“元凶”。它是一种 RNA 病毒,不过,这种病毒本身并不会在草莓体内生长繁殖。所以,“草莓携带诺如病毒”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草莓实在是被冤枉了。
为何吃草莓会“生病”?
既然草莓本身不携带诺如病毒,那为什么会有网友觉得“吃草莓就生病”呢?其实,是诺如病毒污染了草莓,人在不经意间吃了被污染的草莓,从而感染了诺如病毒。实际上,草莓确实有可能成为诺如病毒的传播“帮凶”。诺如病毒是重要的食源性病毒,在全球食源性疾病暴发中位居首位,占比超过 50%。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众多国家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诺如病毒感染事件。
相关数据显示,2009 – 2012 年美国 CDC 食源性暴发监测网络中,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暴发有 1008 起,占所有食源性暴发的 48%,其中 324 起暴发涉及一种食物污染,主要涉及绿叶蔬菜、水果和贝类水产品。我国每年也有食源性诺如病毒导致的胃肠炎发生,部分地区还曾连续发生疑似诺如病毒污染饮用水引起的胃肠炎暴发事件,尤其是学校、幼儿园的儿童发病较多。
诺如病毒可在人、猪、牛及鼠体内寄生繁殖,通过人畜排泄物污染水源、食物、物品等传播,也能通过气溶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如生菜、草莓、蓝莓、树莓等,是引起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的常见食品。诺如病毒可通过接触污染的水源、土壤或感染者间接附着在草莓表面,人吃了受污染的草莓就可能感染。2012 年,德国柏林及东部三个地区 1 万多名小学生和托幼机构幼儿感染急性胃肠炎,就是吃了被诺如病毒污染的冷冻草莓。我国河北、黑龙江及江苏等地的研究也都在草莓中检出过诺如病毒。而且,诺如病毒高发期是每年 11 月到次年 4 月,与草莓成熟季节重叠,这也让一些人将草莓和诺如病毒联系在了一起。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有妙招
那么,如何吃草莓才能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呢?按照 WHO “食品安全五大要点”的要求加工和准备食物,就能很好地预防诺如病毒的感染或传播。首先,要避免直接生食未经处理的蔬果,像生菜、草莓等各种浆果都可能被诺如病毒污染,所以不要直接生吃没清洗的草莓等食物。其次,要规范洗手,做好个人卫生。接触草莓等食物前、上完厕所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至少 20 秒,或者用酒精消毒液消毒手部后再接触草莓。再者,吃草莓前,要用流动清水冲洗表面 30 秒以上,确保彻底清洗。另外,要注意避免交叉污染,装草莓的盘子等器具要和装肉类等食品的区分开,储存草莓时最好用保鲜盒或者保鲜膜封好。超市卖草莓的工作人员如果感染了诺如病毒,应主动隔离至症状消失后 48 小时,期间避免处理食物;餐饮从业人员若感染需暂停工作。如果不幸感染诺如病毒,通常 1 – 3 天就会自愈,大家不用太担心,如果上吐下泻严重,注意通过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也可以喝电解质水。
破除谣言,理性看待草莓
我们需要明确,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等方式感染人体,并非草莓的“专属病毒”,而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中,任何被污染的食物、水、物体表面等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草莓一直是社交平台上的“谣言重灾区”,一方面是因为公众对食品安全高度焦虑,另一方面是对农业知识缺乏了解,很多人对草莓的种植过程、品种特性、农药使用等知识知之甚少,容易轻信谣言。此外,部分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故意传播没有科学依据的信息,更加深了人们对草莓的“误解”。
在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我们要保持理性,不信谣、不传谣,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放心地享受草莓季带来的甜蜜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