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沉迷于熬夜追剧,当你把奶茶当作日常饮品大量饮用,当你对体检单上“肌酐偏高”的提示视若无睹时,或许你的肾脏正在发出最后的“求救信号”。
目前,中国慢性肾病患者数量已超过1.3亿,这意味着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深受其害。而肾衰竭作为慢性肾病的终末期表现,其夺走生命的速度毫不逊色于癌症。更令人担忧的是,肾衰竭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的速度急剧攀升。更可怕的是,超过9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肾衰竭,并非只是老年人的“专属问题”,而是全民都需要警惕的健康隐患。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肾衰竭只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现实却令人震惊。随着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慢性病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常见,肾衰竭的高发年龄也在不断降低。
肾衰竭是指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 急性肾衰竭:通常由严重感染、药物毒性或尿路梗阻等突发情况引发,病情进展迅速。不过,如果能够及时得到治疗,是有可能实现逆转的。
- 慢性肾衰竭:多由长期肾脏疾病发展而来,如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其病程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患者需要依靠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那么,肾衰竭是如何找上你的呢?以下这些“高危行为”,你是否中招了呢?
- 把甜饮料当水喝:奶茶、碳酸饮料中的果葡糖浆会导致尿酸升高,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长期大量饮用,相当于让肾脏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工作。
- 滥用药物:感冒药、止痛药、减肥药中的某些成分,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会直接损伤肾小管。数据显示,急性肾衰竭患者中,有30%是因为滥用药物导致的。一片止痛药对健康人来说可能无害,但长期服用却可能让肾脏“不堪重负”。
-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会“压迫”肾小球毛细血管,糖尿病则会让肾脏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两者都是导致肾衰竭的“罪魁祸首”。我国透析患者中,有40%是由糖尿病引发的,30%是由高血压引发的。将血糖、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肾脏损伤的风险可降低60%。
- 熬夜+憋尿:熬夜会打乱肾脏的排毒节奏,憋尿则会让尿液反流,导致细菌逆行感染肾脏。如果你同时有熬夜和憋尿的习惯,那么你的肾脏可能已经亮起了“红灯”。
肾衰竭早期症状往往比较隐匿,很多人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下这些“蛛丝马迹”,可能是肾脏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
- 尿液异常:泡沫尿可能是蛋白尿的信号;深黄、茶色尿提示肾功能受损;血尿可能与肾小球炎症有关。尿量减少也需要警惕,每日尿量<1000ml需引起注意,<500ml为少尿,<100ml为无尿。
- 水肿:肾衰竭时,体内水分和钠离子排泄障碍,会导致眼睑、脚踝等部位水肿。若伴随体重骤增,需高度警惕。
- 疲劳、贫血: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会导致贫血。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劳,即使休息也无法缓解。
- 骨骼疼痛、皮肤瘙痒:肾衰竭会干扰钙磷代谢,引发骨质疏松、骨折;毒素沉积还可能导致皮肤瘙痒、色素沉着。
- 恶心、呕吐:当血液中尿素氮、肌酐等废物浓度升高时,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关键预警指标
- 肌酐水平升高:肌酐是反映肾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之一。正常值范围为男性53 – 106μmol/L,女性44 – 97μmol/L。当肌酐>265μmol/L时,说明肾脏功能已明显受损。
- 肾小球滤过率(eGFR)<60:eGFR反映肾脏清除废物的能力,正常值为90 – 120ml/min。若<60ml/min,说明肾功能已进入不全阶段,需积极干预。
- 蛋白尿合并高血压:蛋白尿是肾脏受损的早期表现之一,若合并高血压,可能加速肾功能恶化。
如何预防肾衰竭
-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高危人群(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有肾病家族史者)每年至少检查1次肾功能(包括尿常规、肌酐、eGFR)。普通人30岁后建议每年体检包含肾功能检查,尤其是长期服用止痛药、抗生素者。
- 控制“三高”,减轻肾脏负担:糖尿病要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糖化血红蛋白<7%;高血压血压应稳定在<130/80mmHg,尤其糖尿病患者需更严格控制;高血脂要通过饮食和运动降低胆固醇,减少肾动脉硬化的风险。
- 饮食调理,给肾脏“减负”: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盐摄入<5g,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适量摄入鸡蛋、牛奶、瘦肉等优质蛋白,避免豆制品(植物蛋白易加重肾脏负担);每日饮水1500 – 2000ml,促进代谢废物排出,预防肾结石。
- 远离伤肾“雷区”:慎用药物,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某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戒烟限酒,烟酒会损伤血管,加重肾脏缺血;避免熬夜,长期熬夜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可能诱发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