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提及脂肪肝时,不少人首先联想到的是饮食过于油腻,然而,他们常常忽视了一个看似不起眼却影响巨大的坏习惯——久坐。
实际上,已有众多研究证实,久坐会显著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几率。在医生给予脂肪肝患者的诸多建议中,减少久坐、增加运动是重要的一条。
那么,久坐为何会引发脂肪肝呢?
2022 年,《临床肠胃病与肝病学》杂志刊载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指出,每日久坐时间超过 8 小时,会使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上升 44%。
与之相反,每周休闲运动达到标准(即中等强度运动至少 150 分钟,或高强度运动至少 75 分钟),能够使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降低 44%。
2019 年,《运动锻炼医学与科学》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久坐时间每增加 1 小时,肝脏脂肪含量就会增加 1.15%。简而言之,久坐时间越长,肝脏堆积的脂肪就越多。
久坐会使内脏脂肪如同“年轮”一样层层堆积,致使代谢率持续降低,还会造成肌肉量减少,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
脂肪肝是如何逐渐“恶化”的呢?
2023 年,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对 575 万余名参与健康体检的成年人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脂肪肝患病率高达 44.39%,其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占比 10.57%,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北方地区患病率高于南方地区。
近年来,我国脂肪肝患病率确实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 40 至 70 岁的中老年人和肥胖人群,属于脂肪肝的高危群体。
脂肪肝从形成到恶化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脂肪肝的形成。正常情况下,肝脏的脂肪含量仅为 3%至 5%。当摄入的油脂和糖类被吸收后,会分解转化为脂肪酸、甘油和葡萄糖,由肝脏进行加工,合成脂肪,再通过血液和淋巴输送到有需要的细胞中储存。如果每天摄入过多高糖高脂食物,又缺乏运动,大量脂肪就无法及时转运出去,肝脏就会被迫成为“脂肪仓库”,从而形成脂肪肝。
接着是轻度脂肪肝阶段。此时肝脏只是单纯“发胖”,脂肪约占肝脏重量的 5%至 10%,一般不会引发炎症,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需要通过超声检查才能确诊。
然后是中度脂肪肝阶段。如果脂肪进一步堆积,含脂量达到 10%至 25%,就属于中度脂肪肝,肝脏会出现变性、周围纤维化等情况。同时,肝脏会对脂肪进行抵抗,导致发炎、疼痛,引发脂肪性肝炎。
最后是重度脂肪肝阶段。当肝脏含脂量超过 25%,就进入重度脂肪肝阶段,肝脏内的炎症和纤维化会进一步发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除了损害肝脏外,脂肪肝还会引发一系列“全身性问题”,比如扰乱代谢系统、损害心脑血管、诱发慢性肾病,以及增加患癌风险。
做好以下 6 件事,有助于为脂肪肝“瘦身”
脂肪肝本身并非恶性病变,其发展相对缓慢,大家不必过度恐慌,但必须尽早重视,针对致病因素为肝脏“瘦身”。
第一,每年进行体检。肝脏是一个反应相对迟钝的器官,脂肪肝患者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到了中期可能出现肝区轻微压痛或闷胀感。因此,每年都应进行体检,通过血液、超声与肝脏弹性等检查,及早发现疾病的迹象。
第二,积极减轻体重。减重 7%至 10%可以显著改善肝纤维化和脂肪变性。减重越多,肝脏的改善效果越明显,但需要长期坚持,避免体重反弹。
第三,合理控制饮食。饮食应保证低脂肪、高纤维,减少精制、白色、细软食物的摄入,增加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成分的摄取。不吃加工肉制品(如香肠)、奶油蛋糕等,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适当多吃胡萝卜、生菜、苦菊等蔬菜,但不过分追求素食。脂肪肝患者要避免“不沾肉”的误区,不吃肉蛋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不利于脂肪肝的缓解,应以高蛋白、低脂肪的瘦肉、鱼虾为宜。
第四,保证足够运动量。减少久坐时间,每周应保证运动 3 至 5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达到中等强度,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
第五,尽早戒酒。无论处于哪个阶段,减少饮酒都有助于改善脂肪肝,建议尽早戒酒。
第六,避免“三高”。健康人群应将血压控制在 120/80 毫米汞柱以下;空腹血糖保持在 3.9 至 6.1 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低于 7.8 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 4%至 6%;总胆固醇不高于 5.2 毫摩尔/升,甘油三酯低于 1.7 毫摩尔/升。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要根据医生建议,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