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这几乎是大众的共识。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运动若不得法,反而可能伤害血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过度运动”万万不可取。人的血管并非笔直,拐弯处易形成湍流,运动时血管会随身体节律舒张收缩。过度运动时,血管会承受较大压力,进而诱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而且,长时间过量运动会让心血管长期处于高负荷、高压状态,还可能引发心肌损伤、心肌炎等问题。
既然运动存在这些风险,为何各大指南仍推荐大家积极运动呢?其实,关键在于适量运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研究表明,普通人每周应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大致是每周运动5天、每次半小时。中等强度运动能提高身体代谢和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心率,增强血管修复能力,抵消运动带来的短暂伤害,带来长久益处。
那么,如何判断运动是否过量呢?可以在运动后30分钟左右,待呼吸心率稳定后测量血压。运动后血压会上升,但一般不会超过140/90 mmHg。若超过180/110 mmHg,即便后续降至正常区间,也说明运动过度,需及时减少运动量。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选对运动方式至关重要,以下几种运动不建议老年人进行:
一是长跑。跑步虽是有氧运动,适当跑步有益健康,但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长跑对耐力和关节要求高,易加重膝关节、踝关节负担,加速磨损和退化。患有三高、冠心病等问题的老年人,长跑还可能导致身体缺氧,引发心梗、脑血管意外。
二是仰卧起坐。仰卧起坐会给颈椎、腰椎带来很大压力,老年人颈椎、腰椎多有退行性改变,进行此运动会使病变进一步恶化,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压迫,甚至脊髓损伤。
三是杠腿运动。杠腿运动虽能促进血液循环,但对于身体瘦弱、肌肉量少或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会导致腿部静脉损伤,加速血管堵塞。
血管健康关乎全身,我们体内的血管约10万公里,负责输送营养、血液和氧气。血管最怕“压力大”“阻力大”“结成块”,这些问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保护血管,需从生活细节入手。饮食上,可借鉴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蔬果、全谷物、豆类、坚果等,减少精制碳水摄入,适量吃瘦肉,不吃加工肉;要戒烟限酒,烟酒会增加癌症及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 – 8小时睡眠,有助于降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血管异常并干预。
运动对健康有益毋庸置疑,但一定要科学运动,避免盲目过度,这样才能真正收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