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泌尿系统肿瘤的“排行榜”中,肾癌的发病率紧随前列腺癌和膀胱癌之后,位列第三?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40万人被确诊为肾癌,而我国每年新发病例更是超过7.8万例。更让人胆战心惊的是,30% – 50%的肾癌患者在早期毫无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才意外发现。这意味着,肾癌可能早已在身体里“潜伏”,成为名副其实的“沉默杀手”。
肾癌真面目与“伪装术”
肾癌,全称肾细胞癌,是源于肾脏实质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 – 3%。其中,肾透明细胞癌最为常见,占肾癌病例的70% – 80%。肾癌多在50 – 70岁人群中“作祟”,且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
由于肾脏位置隐蔽,早期肾癌常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也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血尿是常见早期信号,表现为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颜色从淡粉到鲜红不等,血块堵塞输尿管还可能引发剧烈肾绞痛;约20%的患者会出现持续性腰痛,可能是肿瘤牵拉肾包膜或侵犯周围组织所致;肿瘤增大后,部分患者可在肋弓下触及随呼吸移动的肿块;肾癌还会分泌多种激素样物质,引发发热、高血压、贫血、体重下降甚至高钙血症等副瘤综合征;晚期肾癌可能转移到肺、脑、骨等部位,出现咳嗽、咯血、头痛、骨痛等转移症状。
此外,一些“非典型信号”也可能与肾癌有关。比如平卧位不消失的精索静脉曲张,可能提示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癌栓;持续性血沉增快在肾癌患者中比例高达50% – 70%,且可能在确诊前数年就已出现;不明原因的红细胞增多症,可能是肾癌刺激分泌红细胞生成素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
肾癌的“幕后推手”
肾癌病因复杂,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吸烟是肾癌最重要的可预防因素,长期吸烟者肾癌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倍,烟草中的致癌物质会直接损伤肾脏细胞,增加突变风险。肥胖和高血压也是肾癌的“帮凶”,肥胖者肾癌风险增加30% – 50%,高血压患者风险增加20%,这与代谢紊乱、肾小球高压状态及胰岛素抵抗有关。长期接触石棉、镉、苯等化学物质的职业人群,肾癌风险显著升高。约5%的肾癌患者有家族史,某些遗传综合征与肾癌密切相关,这类患者常在年轻时发病。长期服用止痛药或患有慢性肾病的人群,肾癌风险也相对较高。
肾癌的诊断与治疗
肾癌确诊关键在“早”。B超是筛查肾癌最经济、安全的方法,可发现1 – 2厘米的肿瘤,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泌尿系统B超检查。腹部增强CT是诊断肾癌的核心手段,能清晰显示肿瘤情况,MRI则更适合评估复杂病例。对于影像学无法明确的病变,可通过穿刺活检获取病理结果。确诊后需进行全身检查,评估是否有远处转移。
治疗方面,早期肾癌首选手术治疗。根治性肾切除术适用于肿瘤较大或已侵犯周围组织的患者;保留肾单位手术适合4厘米以下的早期肿瘤,可保留正常肾组织。晚期肾癌可进行药物治疗,靶向治疗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或阻断信号通路延长生存期,免疫治疗可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靶免联合疗法成为国际领先方案。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冷冻消融适合无法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用于骨转移或脑转移的姑息治疗。保肾手术后需严格监测肾功能,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预防肾癌,从生活点滴做起
要远离肾癌,需养成良好习惯。戒烟限酒,远离致癌物;控制体重与血压,通过饮食和运动实现;健康饮食,少油炸、多蔬果,多喝水;50岁后每年做一次泌尿系统B超,有相关风险因素的人群提高筛查频率;学会减压,保证充足睡眠。
肾癌虽可怕,但通过科学预防和早期筛查,我们能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确诊患者,现代医学的进步也带来了更多希望。记住,早发现、早治疗,肾癌并不可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