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胳膊错位(脱臼)是不少家长会遇到的突发状况,由于小孩骨骼尚未发育成熟,在运动过程中较容易出现脱臼情况。当孩子遭遇胳膊脱臼时,家长该如何应对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小孩胳膊脱臼的主要表现
- 剧烈疼痛:小孩的痛觉神经较为敏感,一旦胳膊发生脱臼,触碰脱臼部位时,孩子会因难以忍受的疼痛而产生剧烈反应,最常见的就是大哭不止。这种疼痛往往来得突然且强烈,孩子会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适。
- 活动受限:脱臼部位的肢体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比如,当孩子肘关节脱臼时,胳膊无法正常抬举,也不能自如地拿取玩具,原本灵活的手臂变得僵硬,无法完成日常简单的动作。
- 关节处明显畸形:脱臼会使肢体形态和位置发生改变。孩子可能会出现肢体缩短或者延长的情况,关节处也会呈现出明显的畸形。家长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孩子的胳膊与正常状态相比,外观上存在明显差异。
小孩胳膊脱臼如何复位
如果确定孩子胳膊脱臼,且在无法及时送往医院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复位方法。首先,抱患儿端坐,术者与患儿相对而坐。将患肘屈曲90度,放置在患儿身旁。术者一手握住上臂下端,防止肩关节转动,同时将拇指置于桡骨头处。另一手握住患肢手腕,连续做数次前臂旋后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听到清脆的轻微弹响声,或者手指有弹跳感,这表明桡骨头已经复位。复位成功后,孩子会停止哭闹,并且能够用患手上举取物。一般情况下,桡骨头复位后不需要固定。
然而,如果家长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脱臼,导致脱位超过24小时,或者孩子本身有反复脱位史,那么发生脱臼时,宜用颈腕带将肘部固定在直角位置1周左右,以促进关节的恢复和稳定。
温馨提示:一旦发现孩子胳膊脱臼,家长最好先将脱臼处固定住,避免孩子在移动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并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专业复位。复位后的护理同样不容忽视,如果护理不当,孩子很容易出现习惯性脱臼。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日常活动,避免过度牵拉孩子的手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减少脱臼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