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缺乏维生素D是一个较为常见且需重视的问题,其主要与日光照射不足、母乳含量低、生长发育需求高以及吸收障碍这四大因素有关。不过,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忧,通过增加户外活动、补充剂干预、调整喂养方式以及定期监测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
先来说说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的合成依赖紫外线照射皮肤,可婴儿皮肤娇嫩,不能直接暴露在强光下。而且冬季或高纬度地区日照时间短,这更增加了维生素D合成的难度。建议家长每天让婴儿在树荫等柔和光线下暴露手脚10 – 15分钟,同时要避开10 – 16点紫外线高峰时段。
母乳含量不足也是一大因素。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仅为10 – 80IU/L,远远低于婴儿每日400IU的需求量。所以,哺乳期母亲要保证自身维生素D摄入充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给婴儿添加维生素D滴剂。
婴儿生长发育消耗大,也是导致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之一。婴儿期骨骼快速生长,钙磷代谢旺盛,维生素D作为关键调节物质,消耗量会激增。早产儿、低体重儿及双胞胎由于追赶生长,需求更高,需在医生指导下增加补充剂量。
肠道吸收障碍同样不可忽视。乳糜泻、慢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脂肪吸收,而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这类患儿要先治疗原发病,同时可选择水溶性维生素D制剂或增加肌肉注射补充。
在日常护理中,家长可定期检测婴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辅食添加期,多选择富含维生素D的蛋黄、深海鱼泥。北方地区冬季建议持续补充维生素D至2岁,早产儿需延长至3岁。要注意维生素D与维生素A联合补充可能增加中毒风险,必须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哺乳期母亲每日应摄入600IU维生素D,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配方奶喂养儿则需计算奶量中维生素D含量,再调整补充剂。通过这些措施,就能更好地保障婴儿维生素D的摄入,助力其健康成长。